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

2008.10.10-10.20緬甸行








林宜融,拉研第15屆所友
現任職於法鼓山慈善基金會救援組


今年10月去了一趟緬甸。在11天的工作行程中,除了在仰光省和鄰近的勃固省之外,也前往伊洛瓦底省近出海口的「拉布達」地區,同時搭船到附近幾個村落,訪問5月份受到「納吉斯」風災影響後回到當地生活的居民。
  由於伊洛瓦底江貫穿伊洛瓦底省(後簡稱為伊省)各地,使當地長年來富有「魚米之鄉」的美名,並且讓該省成為緬甸最大的糧倉。









我們在沿途見到的住處多是就地取材建成的茅草/高腳屋。
  為了較深入當初受創嚴重的地區,在當地合作單位的安排之下,我們從仰光驅車前往伊省拉布達。這段大約兩百公里的路程,平日當地人若選擇水路約莫費時兩天一夜,若搭乘客運也要一整天的時間。由於合作單位的安排,我們非常幸運地只花十個小時就抵達目的地。
  在緬甸的幾天裡,隨處可以觀察到緬甸人的善良,不管是在屋內、屋外,人們經常能找到「奉茶」的地方。前往拉布達鄰近村落時,更直接感受到緬甸人民的純樸。
記得第一個到訪的是「格丹烈」,全村900多人,如今只剩不到600人,村裡的孩子在臨時學校上課,而村落裡最重要的信仰中心,至今也只用油布臨時搭建,然而儘管如此,當人們看到來訪的客人時,大人孩子都迎上前來,十分親切友善,村裡年邁的長老也端出屋裡最好的水果邀請我們品嚐。

















在訪問居民之前,眼前所見的多半是尚待重建的房舍,或者如果有些居民人數較多的村莊,緬甸政府也只補建平均足夠全村四分之一人口居住的房舍,由家庭成員達五人者優先入住。
記得看到幾近破敗的景象時,請教翻譯是不是當地比較沒有所謂「清潔」的概念,否則為什麼風災已經過了五個月,還是到處可見斷垣殘壁?沒想到當地長老說,我們看到的已經是全村居民花了兩、三個月時間清理過的景象了。


 
 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協助我們的船伕和當地的人們憶起風災,說到當時由於海水倒灌,引進大水,在長達十一個小時的風雨肆虐中,潮水一波波地向村落襲來,大水最高時漲至十二至二十英呎,約莫有四到六公尺高。
有人們爬到椰子樹上躲避,見潮水一漲便再往上爬一些,當天亮水退了以後,才發現自己已經高掛在椰子樹的頂端,就著僵硬的四肢,不知該怎麼回到地面。
  由於伊洛瓦底江的支流遍布各地,颱風帶來的豪雨和漲潮造成淹水,加上伊洛瓦省多屬平原地型,而且絕大多數的房舍都不牢固又依水而建,於是形成嚴重的災情;而在不識颱風威力又無處可躲的情況下,有些居民甚至想要搭乘自家小漁船逃走,於是造成部分村落幾乎全村居民都被水捲走的悲劇。


  在風災過後,許多村子裡的房舍、校舍幾乎全數被沖走(見右下圖,某村莊的校舍被大水沖走,如今只剩幾層階梯)。若是木造的建築物,搭上聯合國等國際救援組織捐贈的油布還可以勉強使用。
但因當地已進入乾季,在油布搭建的屋子裡居住和上課並不是件容易的事。此外有些學校或者在舊校址附近找塊空地,排上課桌椅,便從六月份開學後上課至今。



不僅如此,由於海水帶有鹽份,使得當地的農作物受到嚴重的損傷(下圖可見龜裂的農田、乾枯和壞死的稻穀)。
農田和蓄水的池塘、井水雖然經過數次抽水處理,許多地方至今還是含有很高的鹽份。


除此之外,一般人家的漁船多半被水沖走或受損,漁獲量不如往常。
當地華僑說,風災後在拉布達地區倖存的水牛受到嚴重驚嚇,這幾個月以來,水牛只要一下農田後不久就暴斃。和往年相較之下,可以耕種的農民和水牛數量銳減,加上緬甸已進入乾季,但各地農田和蓄水池鹽份過高的問題尚未獲得緩解,因此明年農作物收成可能大減,加上短時間內不可能家家戶戶重獲漁船,因此伊省的農漁業狀況尚待復原。



緬甸每年的雨季在六月到九月之間,緬甸的人民都在雨季儲水,以度過十月份開始的乾季。今年因為災區各地面臨海水倒灌的問題,大量抽水後,可能很快要面臨飲水不足的問題。

  而此行在緬甸最常看到的就是古董車。不管在仰光市區、公路上、或是伊省各地,四處可見老舊的巴士和車上滿滿的乘客。
但最厲害的是不管車上的「沙丁魚」已經擠得多滿,只要有人還想上車,大家都會幫忙拉他一把。
  由於除了大都市之外,緬甸普遍路況不佳,許多地方都是石子路,沿途有許多童工和婦人在舖路;而正因為路況不好,「修車」的景象十分常見;就連我們也不例外。




  當地的孩子看到外人時,不僅面帶微笑,有時候會模仿我們說話的腔調,或像小跟班似的全程跟著我們四處訪問人家。
  由於進入乾季後的緬甸到處都是豔陽高照的好天氣,就像圖中所見的孩子一樣,許多人們的臉上塗抹著天然的防曬品,白白的一圈一圈,形成特殊的景象。而在我們修車的時候,遇見一位主動來問候的牧羊少女,由於她對照相機十分好奇,我便用數位相機為她拍了幾張照片。
  除此之外,在這個虔誠信奉佛教的國度裡,也有許多人將年幼的孩子早早送到佛學院求學。一般家庭的男性成員在成年前至少必須短期出家一到兩次。



  在緬甸出差的十一天裡,因為許多合作單位的大力協助,使得我們的工作進行順利,加上緬甸民風純樸,跟當地的人們相處起來,即使有語言的隔閡,心裡卻經常感到十分輕鬆。還記得當飛機快降落在桃園中正機場前,看著燈光通明的夜景,心裡想的卻是不太願意回到繁華的都市......

  即使國際間面臨金融大海嘯所帶來的震盪,經濟明顯不景氣。可是看看緬甸的人們,沉默卻又堅毅地面對著人生;再回首看看自己在緬甸時所適應的生活和物質條件,不禁要反省:我是否夠珍惜身邊的人、事、物和生活中的各項資源;我是否在物質上還有過多的浪費;我是不是抱怨的時候還是太多?我還能不能再為這個世界多做點什麼......

 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;也與大家分享。







沒有留言: